2021年,47岁的徐新军是一名来自广州的高空作业工,专门从事高楼玻璃幕墙的清洁、防水和打胶维护。每天在几十层楼外吊着安全绳火牛配资,身背工具袋、脚踏吊篮,从天亮干到天黑。十多年来,他早已习惯了在半空中吃饭、喝水、擦汗。随着年纪渐长,徐新军的身体越来越吃不消了。可再苦再累他也咬牙坚持,毕竟儿子还在读大学,家里房贷也还有好几年,停工意味着全家断粮。于是,徐新军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又一年。
2021年5月24日,徐新军刚完成一栋28层大楼的玻璃外立面清洁,顶着安全绳从四十米高的吊篮下来。他正准备卸装备时,一阵急促的尿意突然袭来。徐新军赶紧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可是越急越做不好,他明显感觉到膀胱又胀又痛,顶得他直不起腰来。好不容易卸下装备后,徐新军一边揉着小腹一边急匆匆跑向公共厕所,结果站在马桶前,等了许久才慢慢地滴答出几滴。而且尿线细得几乎快要断掉,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
他下意识地憋住气一使劲,没想到尿液竟然分成两股乱窜,溅了马桶一圈。徐新军赶忙抽纸擦拭,满脸尴尬地回到工具房换工服。他本以为是自己这几天喝了太多浓茶提神引起的,也没太放在心上。可没过几天,徐新军开始发现,即便是在施工期间喝几口水,也会在不到一小时后被迫跑去厕所,有时候甚至一个上午能跑六七趟。
三天后,刚在商贸大厦完成玻璃嵌缝施工的徐新军,忍不住又跑到楼下的便民卫生间。可这次更离谱——站了快十分钟,才勉强尿出几滴,还伴有灼烧感和胀痛,尿液一断一续,感觉像是膀胱里永远清不干净。他心想不对劲,于是转头去了趟药店,向店员描述了自己的情况,买了些针对排尿不畅的药物。服用了一周左右,徐新军发现尿频尿急等不适好像真的少了一些,于是也就没太多想了。
直到6月15日下午,徐新军在天河区一座写字楼外完成高空打胶,刚踩稳吊篮平台、准备拆卸安全绳时,一股突如其来的膀胱剧痛让他差点跪倒在地。整个下腹涨得像塞了颗气球,憋得他满脸通红,豆大的汗珠滴在钢索上。他强忍着,走到电梯间,按了无数次按钮等电梯下楼。可电梯刚开门,下一秒,一股温热的液体顺着大腿汹涌而出,浸湿了工装裤,甚至渗进了鞋帮。徐新军愣住了,一时间羞愧、惊恐、尴尬交织。他拿纸巾胡乱塞进裤脚,又赶忙回家换裤子,随后转头直奔附近医院。
到达医院后,接诊医生先是详细询问了徐新军的身体情况,随后为他安排了血液化验、腹部CT和盆腔MRI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PSA数值高达17 ng/ml(正常范围小于4 ng/ml);MRI显示前列腺外周区域有一个4.4×3.0×3.2cm的异常信号影,同时伴有轻度淋巴结肿大,医生高度怀疑恶性病变,建议立刻做前列腺穿刺活检进一步确诊。三天后,活检报告出来:组织学显示腺体融合、腺泡排列紊乱,病理结论为浸润性腺泡型前列腺癌,分级为中低危型。
听到癌症两个字,徐新军整个人像被钉在了原地,嘴唇动了几下却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低着头坐在诊室椅子上,半晌才哑声问:“我平时也不抽烟不喝酒,怎么还是得了这个病?”声音里透着茫然和委屈。医生放缓语气安慰道:“其实,你长期从事高空作业,精神高度紧绷,大小便常常憋着,加上长时间下腹受力、饮水少、缺乏蔬果纤维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前列腺造成慢性刺激。好在发现得早,目前是中低危级别,手术后的效果一般都很好。”
妻子也在一旁安慰他:“别担心,无论什么难关我们一家人都是你的后盾”听完这些话,徐新军才像慢慢缓过神来,点了点头,眼里依旧沉重,却多了些希望的光。一周后,在妻子和儿子的陪同下,他接受了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后第三天,医生结合徐新军的术后病理结果,为他补充制定了内分泌药物治疗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口服恩扎卢胺。
这是一种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专门用于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对雄激素的依赖性生长。医生告诉他,前列腺癌之所以常见于中老年男性,正是因为体内雄激素持续刺激前列腺组织,而恩扎卢胺可以从多个环节切断这种信号传导,起到“断粮”效果,延缓复发。徐新军起初对吃药抗癌半信半疑,但医生打比方说:“它就像是在你术后身边设一道防线,阻止残余的癌细胞再作祟。”听完这话,徐新军郑重接过药盒,眼神也坚定了几分。
出院后,他彻底换了生活轨迹,不仅辞去了高空维修员的工作,改为在家附近租了个小门面做点小生意,时间自由、作息规律。生活节奏慢下来后,徐新军开始认真照顾自己的身体。每天定点服用恩扎卢胺,饮食一律清淡,营养均衡。他还坚持每天散步一小时,隔三差五就拉伸锻炼。
9月22日,徐新军如期来到医院复查。复查结果显示:PSA降至0.03 ng/ml,MRI未见残留病灶。医生看着报告,欣慰地点头说:“你恢复得很理想,继续保持。”徐新军听完火牛配资,嘴角第一次真正松弛下来。接下来半年、一年、两年,他的复查指标始终稳定无异常,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医生告诉他:“术后五年无复发,可视为临床治愈。”这句话也成了徐新军坚持康复的最大动力。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真正的危机,其实还藏在最后的拐角处……
2024年9月13日,为了庆祝儿子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徐新军一家计划第二天去西安旅游。他兴致很高,反复确认行李和路线,一边叮嘱妻子带好身份证,一边低头收拾药物。可就在蹲下捡行李时,徐新军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像是有人从脑后猛地按住了他,眼前一阵发黑。他下意识想扶住墙,却手一滑,站都站不稳。徐新军妻子赶紧扶住他,徐新军强撑着笑说:“可能低血糖,歇一会儿就好。”可说话的声音有些飘,仿佛是从喉咙深处硬挤出来的。他揉着太阳穴,额头冒汗,坐在沙发上闭眼,却怎么也静不下来,脑子里像有东西在嗡嗡作响。
几分钟后,徐新军刚想站起来喝水,右侧额头猛然一跳,如同被尖物狠狠顶住一样。他一只手下意识地捂住额头,另一只手去扶茶几,却怎么也握不稳杯子,水壶边缘一滑,玻璃杯掉在地上摔成碎片。徐新军的脸色开始泛白,眼神飘忽,妻子惊慌地在一旁叫他,他反应迟钝,嘴里含糊应了一句,舌头都像打了结。徐新军试图站直身体,却感觉右腿发沉,连膝盖都提不起来。话还没说完,他整个人猛地向后仰去,眼睛一翻,重重倒在地板上,额头砸出一声闷响,右手仍无力地抓着空气……
妻子和儿子见状彻底慌了,连忙拨打了120。很快,徐新军被120急救车送到了医院。医生在了解其既往前列腺癌病史和当前症状后,立即安排了紧急检查。血液检查结果显示:PSA水平高达86 ng/mL,明显高于术后缓解期,提示复发风险极高。;MRI显示:左侧额叶深部出现约2.4×2.0cm强化结节,伴周围水肿,压迫邻近脑沟;同时在右侧小脑幕下区也发现散在小结节,代谢活跃,结合病史高度怀疑脑转移。最终,徐新军被确诊为前列腺癌术后远处脑转移,病灶多发,无法手术清除,只能行放疗及靶向保守治疗。
可这个结论还没等家人接受,徐新军的病情就在一个月后突然加速恶化。尽管口服了恩扎卢胺和辅助激素治疗,但PSA始终在70–90 ng/mL高位波动,随访头颅影像提示病灶增大,出现新发脑室旁转移点。渐渐的,他开始频繁出现头痛、视物模糊、反应迟缓,甚至连熟悉的家人名字都时常喊错。妻子和儿子日夜陪在病床边,看着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此刻虚弱得连翻身都要依赖他人,眼圈早已哭肿,满屋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命运依旧没有放过他。2025年1月19日凌晨4:40,护士查房时发现徐新军血压下降至79/48 mmHg,呼吸频率增快至每分钟32次,四肢湿冷。医生迅速到场,立即启动抢救流程,静脉补液、升压药物、吸氧同步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二氧化碳潴留,乳酸水平升高至5.3 mmol/L,考虑为癌性脑水肿叠加感染引发的脑干功能衰竭。虽然抢救团队持续实施心肺复苏和扩容治疗,仍于当日清晨6:55宣布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诊断为前列腺癌术后远处脑转移、晚期神经系统衰竭。
抢救室的门缓缓拉开,医生摘下口罩走出来,眼神沉重。他走到徐新军妻子面前,轻声说出那句她最害怕听到的话:“我们尽力了……他走了。”短短几个字,像重锤砸在她胸口。她怔了一秒,随即摇头后退:“不……不可能……他昨天还说等病好了一定要带我去旅游……”声音颤抖、近乎哀鸣。等反应过来,徐新军妻子地冲进抢救室,扑在丈夫冰冷的胸口上,放声大哭:“徐新军!你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你答应我的!”她死死抱住丈夫的身体,哭得撕心裂肺,整个走廊都回荡着她的哭喊声,让人心碎不已。
几分钟后,徐新军的妻子失控地冲向医生,一把揪住他的袖口,手在发抖,脸色惨白:“医生……你们是不是弄错了?我老公不是每一年的复查结果都很好吗?去年年底,PSA不是还压到0.04吗?更何况,他每天按时吃恩扎卢胺、睡眠规律,甚至把工作都辞了,只在家门口卖早点、遛弯、锻炼,从不熬夜……”她哽咽着,眼泪止不住地涌出来,“怎么会……怎么会突然就这样了?”她的声音带着恳求,像是想从医生那里挖出哪怕一点可以反转的解释。
医生一时间也难以回应,他低头沉思,翻开徐新军的病例记录。从数月前的复查结果来看,PSA曲线稳定,影像未见异常增殖迹象,恩扎卢胺的服药依从性极好,生活干预也在标准范围之内。按理说,他的病情属于“控制良好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属于高风险突然恶化的患者。难道真的是治疗环节出了问题?
为了搞清楚这件事火牛配资,医生返回办公室,将徐新军住院期间及门诊的全部记录逐一调出。他一页页查看每次复查的报告,药物使用表、MRI图像对比、血液指标变化,甚至连他平时门诊做的体能评估评分都一并调出。所有数据都符合预期,甚至比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做得还要规范。医生皱着眉头反复查阅,却始终找不到任何偏离常规的蛛丝马迹。
带着这种深深的不安,医生再次把徐新军的妻子叫进来。他神情严肃,语气却格外缓慢。他详细询问发病当晚前后的情况,平时吃恩扎卢胺是否有延误?有没有漏服、临时换药?是否曾短期停药或服用其他保健品?徐新军的妻子一字一句地回答,声音依旧哽咽:“他吃药比闹钟还准时,每天几点几分都一样。他没加药,也没停过。保健品也很少吃,就怕有什么副作用。”医生听完,沉默了很久。
为了给徐新军的家属一个交代,医生决定请医院副院长会诊——那是一位从事神经肿瘤与晚期癌症管理近四十年的资深专家。副院长到来后,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先沉稳地坐下,将徐新军从确诊到最后一次入院的全套病历资料,从手术记录、用药方案、复查指标到门诊问诊笔记,一页一页认真翻阅,足足花了半个小时。
随后,他又调出了发病当晚急诊记录和最新的头颅MRI影像,目光在图像某个点上停顿许久,神情逐渐变得凝重。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将影像合上,抬起头,看向一旁红着眼睛、始终陪在病房门口的徐新军妻子,低声问了她一个之前医生从未提及过的问题。
这一问,让在场的主治医生也愣了一下,显然没预料到副院长会从这个角度切入。徐新军的妻子迟疑了一下,眉头紧锁,努力回忆着,随后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了副院长。
副院长静静听完后,顿时豁然开朗,然后缓缓开口:“这就对上了,坚持吃药并不意味着后顾无忧,虽然徐新军在生活上十分规律,可以说是做到了滴水不漏,但她在吃恩扎卢胺期间却忽略了2个非常低级的错误,因为一直被反复忽略,才酿成了悲剧的发生!”他顿了顿,目光在众人之间扫过,语气缓慢却不失严肃“这已经不是单一事件,全国范围内类似的病例真的太多了,我们需要反思啊!””
他拿起那份MRI报告,指了指其中一行数据,继续道:“临床上很多人也和他一样,觉得恩扎卢胺是新型化疗药,副作用低,安全性高,按时服用定期复查就足够了,却不知道这三类常见的药物与恩扎卢胺搭配使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反应,不仅导致药效不佳,还可能诱发癌细胞再生、扩散等生命危险!而更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此都毫不知情,一定要对这3个家常药引起警惕啊,不要让救人的良药变成催命的毒药……”
第一个被忽视的药物,是他术后一直服用的他汀类降脂药。
徐新军有轻度高脂血症的病史,早在确诊前几年就已被社区医院建议服用调脂药。他对脂肪过敏,几乎不碰肥肉,却还是因为体质偏向内生性高脂,被诊断为中度胆固醇异常。术后为了更好控制代谢指标,他坚持每天服一粒降脂药,甚至比吃抗癌药还准时。他以为这是一种养生行为,却忽略了它与恩扎卢胺之间的潜在交互。恩扎卢胺主要在肝脏中经CYP酶代谢,而不少他汀类药物(尤其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也依赖同一通路。长时间联合使用会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代谢压力过重,既影响抗癌药效,也可能引发肝酶升高、乏力、肌肉不适等早期信号。
更重要的是,这种交互不是短期内可见的,而是在几个月、甚至一年后才会沉底式反噬。徐新军在2023年底确实出现过一次轻微的肝功能异常,当时只是查体中转氨酶偏高,医生建议观察,他也就没太当回事。可实际上,这种潜在的代谢干扰早已悄悄影响了恩扎卢胺的稳定性,使得其浓度波动频繁,抑制肿瘤细胞的强度大打折扣。表面上,他仍然吃药、复查正常,实际上体内药物效能已开始漏底。直到脑转移发生,才意识到一切并非毫无预兆。
第二个被忽略的药物,是他平时用于缓解失眠的小剂量抗组胺药。
从高空作业转到早点摊经营后,徐新军的生活节奏虽然规律了,但因为长期神经高度紧绷,一到晚上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没去医院开药,而是听邻居推荐,从药店买了些老年人常用的助眠药,说是抗过敏的药物,但晚上吃点能睡得香。这种含有第一代抗组胺成分的药,虽然表面上不是处方药,也不像安眠药那样危险,但却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而恩扎卢胺的作用机制恰恰与神经递质有密切关系。两者联合,极易引起注意力下降、精神迟钝,甚至加重脑部转移时的神经症状。
在确诊脑转移前的几个月,徐新军其实已经出现过反应变慢、眼神飘忽的表现。妻子曾开玩笑说他变得不太像以前了,但他们都没把这些当回事,只以为是操心孩子工作、身体乏累所致。如果当时有人细致问一句是否联合服用了其他可能影响神经的药物,也许他会回忆起那些用于助眠的小药片。可惜的是,在漫长而重复的康复生活中,这种为了休息好一点的小动作,往往不被认为是风险,而它却实实在在地干扰了药物的中枢调节,使肿瘤对抗药物的耐受性悄然增长。
第三个被忽视的药物,是他自己备着的含钙补剂。
因为长期饮食清淡,加上骨密度曾被测为边缘值,徐新军从2022年开始自购了些含钙补充剂。他怕影响吸收,往往是空腹或者与清晨第一餐一起服用。他认为补钙是强骨的表现,尤其是癌症患者本就骨质疏松风险高,他更坚定了这个营养等于防护的信念。可他并不清楚,恩扎卢胺在某些条件下,会对钙离子的跨膜转运造成影响,而高剂量钙摄入,尤其是在肾功能偏弱或肠胃吸收能力下降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引发血钙波动,进一步干扰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神经兴奋性异常和代谢节律紊乱。
在确诊脑转移后,医生曾惊讶于他神经系统症状的迅猛和不对称,而追溯源头,发现他一段时间内晨间血钙值反复偏高,很可能就是补钙剂量和时间不当所致。更讽刺的是,徐新军服用钙片的初衷,是怕骨转移,结果却间接打乱了身体的代谢环境,为肿瘤的神经浸润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个例子也再次提醒我们,有时候,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太信赖补什么缺什么的逻辑,忽视了个体差异与药物交互的复杂性。
内容资料来源:
[1]李卓平,李励献.外周血生化指标及临床因素对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4,45(20):1963-1968.
[2]吴琦,钱建锋,闵继康,等.前列腺癌病人报告结局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24,10(20):3678-3682.
[3]张晨阳,胡耀华,张延英,等.基于小鼠模型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4,32(09):1191-1197.
(注:《广州男子前列腺癌术后吃恩扎卢胺,1年后竟骨转移!他疏漏3个细节》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