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这4个部位出汗多荣利通,可能暗藏健康隐患,快来对照一下!
大象新闻
夏天温度高,人体更易出汗
出汗和排毒、祛湿能够等同吗?
出汗多是不是就好呢?
河大卫提醒:
这4个部位出汗多
可能暗藏健康隐患!
一起来对照一下吧
1
出汗真的能排毒、祛湿吗?适量排汗有利于健康
在我们的身体中,会有一些身体代谢产物,如果这部分代谢产物没有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排出体外,就会在体内形成“垃圾”。
很多人平时运动少,到了夏季又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没有什么出汗的机会,因此,人体的代谢废物无法通过汗液流出而积聚于体内。此时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出汗,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此外,夏天通过运动排汗,是比较好的“祛寒除湿”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排汗则不利于健康。
2
这4个部位出汗多,可能暗示身体出现了问题
01 头汗:
位置:荣利通
头汗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主要以头部、头颈部、前额部出汗为主。
原因:
这类人群可能是湿热体质,平时喜食肥甘厚味。导致头汗多的原因有很多,最多见的就是湿热上蒸、火热上炎。头汗涉及的脏器可能是心,肝胆,以及脾胃。
02 手足汗:
位置:
主要出现于双手、双脚,临床上比较常见,严重者伸出手时,汗水甚至会像水滴一样往下滴。
原因:
脾主四肢,手足汗的出现和脾胃的相关性更大一些。脾胃虚弱、脾胃湿热都可能会导致手足出汗。
03 劳心汗:
位置:
主要出现在心窝,还有两乳房之间。
原因:
平常比较劳累,操心比较多,导致心气相对不足。
改善方法:
平时可以用党参泡水喝。
04 鼻汗:
位置:
一般出现在鼻梁、鼻翼两侧。
原因:
肺开窍于鼻,所以鼻汗多和肺脏有一定相关性,肺气不足,肺气失于宣降,都可能导致汗液分泌异常。
改善方法:
肺气不足的人,平时可以多做做深呼吸,还可以用黄芪泡水喝。
3 清汗、黏汗;自汗、盗汗有何区别?
清汗:
如果汗水偏清,接近水的感觉,同时伴有乏力、气短,可能提示气虚。
黏汗:
如果汗水偏黏腻,甚至弄脏枕巾,可能提示体内有湿浊、湿热的情况。
自汗:
自汗的特征是多数在白天出汗,轻微的活动都大汗淋漓。
盗汗:
盗汗是在白天不怎么出汗,但晚上睡觉后会出汗,甚至都能把枕头弄湿。
4 一年四季出多少汗才好?
在《黄帝内经》里,汗不仅是生理代谢的产物,更是人体阴阳与四时气候共振的晴雨表。四季汗出之“度”,实际是人体顺应天时的重要信号。
01
春:微汗以助生发
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阳气初升,《内经》要求“披发缓行,广步于庭”,以散步等温和运动助肝气疏泄。
春季出汗贵在“微似有汗”——体表微润而不淋漓,既顺应阳气生发之势,又避免开泄过度反伤肝气。
若大汗淋漓,反令初生之阳随汗外泄,违背“春养少阳”之旨,为仲夏寒病变埋下伏笔。
02
夏:畅汗以应盛阳
“夏三月,此谓蕃秀”,阳气鼎盛,《内经》明训“使气得泄”,强调汗出通畅对维系夏时健康的核心意义。
夏季若闭汗不出,则营卫失调,气机壅滞,轻则头昏乏力,重则“秋成风疟”——即《素问》所言:“暑夏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然而畅汗非指大汗亡阳,需以“动汗”为佳:如晨间活动至衣衫微透,既排出深伏寒湿,又助心阳舒展。同时需避午时烈阳,以防津随汗脱而伤心阴。
03
秋:敛汗以顺燥金
“秋三月,此谓容平”,气候转燥,人体气血由表入里。
《内经》要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运动当缓,以“少汗”为则。此时若仍如夏日般大汗,则肺津耗伤,助长秋燥,诱发干咳、便干诸症。
秋日养生重在酸收润燥,如饮用乌梅汤、食雪梨膏,既润肺生津,又固护肌表,使汗孔开合有度。故《金匮真言论》强调“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即通过酸味收敛,维持“微微汗润”状态。
04
冬:固汗以藏元阳
冬主闭藏,《内经》严戒:“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无泄皮肤”即禁止汗出,因冬季腠理密闭,阳气深藏于肾。如果因厚衣烤火或剧烈运动而汗出,犹如强行开仓,导致元阳外越。
所以,寒冬理想状态应为“身暖无汗”:外出必待日光,着衣避寒就温,既护卫阳气,又滋养肾精。若反见盗汗、自汗,多为气虚不固或阴虚内热之兆,需及时调摄。
现代人久居空调,冬夏汗失常度,以致“夏月汗闭秋疟生,冬令盗汗春痿起”,背离“顺四时而适寒暑”之训。四时汗之调节,是顺应天时的表现,即春微润以疏肝,夏畅泄以护心,秋少泽而润肺,冬密闭以藏肾。
关注养生,应体察肌肤汗意之微,使汗随四气,才能阴阳调和。
5 非正常出汗怎么办?
如果同样的温度,同样的地方,别人不怎么出汗,你却大汗淋漓,或者是明显比别人出汗多很多,甚至在室内简单活动都汗流不止,那就需要注意了。除了在医生的指导下检查身体,找出原因针对性治疗以外,日常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中医食疗等。
中医止汗名方
推荐两个中医止汗名方,牡蛎散重在收敛止汗,以固涩为主;玉屏风散重在益气固表,防固并用。
1、牡蛎散
组成:煅牡蛎15克、黄芪15克、麻黄根15克、浮小麦15克。
功效: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主治:体虚卫外不固,阴液外泄,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质淡红,脉细弱。
2、玉屏风散
组成:黄芪30克、白术30克、防风15克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证。自汗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浮缓,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
止汗食疗方
1、浮小麦山药茶
材料:浮小麦25g,山药15g。
做法:浮小麦与山药共煮30分钟,去渣,代茶饮用,1周2次。
功效:自汗、盗汗,脾胃虚弱,体瘦乏力。
2、黄芪党参龙骨牡蛎汤
材料:黄芪20克,党参15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20克,瘦肉200克,生姜3片。
做法:煅龙骨、煅牡蛎先煮30分钟,后加入黄芪、党参、生姜和焯水后的瘦肉、清水,慢火煮至肉烂熟后,给适量盐调味。
功效:补气益卫、固表止汗。适合平时容易出汗,稍微一活动,出汗更明显,易于感冒、体倦乏力的人群。
3、固表补气粥
材料:党参12克,白术10克,麻黄根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党参、白术、麻黄根加水煮30分钟,去渣留汁。将粳米加入汁中煮粥食用。
功效:益气固表、健脾止汗。适合气阴两虚、脾胃虚弱者。
你日常出汗多吗?
你最爱出汗的部位是哪里?
留言说说你的情况吧
综合自:央视网、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启悦心灵等
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